Monday, November 20, 2006

魚粉品質的判斷與鑑定

A.儲存期間品質之變化
高蛋白高脂肪之原料易受環境影響而減低其價值,魚粉即為典型例子,魚粉儲存期間造成品質下降之現象有如下數種:
(1)黴 害
高溫多濕,儲存條件不良下易發生,發黴之魚粉失去風味,減低嗜口性,降低品質,並有中毒之虞。
(2)蟲 害
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蟲害,日曬製品易生蛆。乾燥製品常有昆蟲著生,卵、幼蟲、蛾均有,造成失重,降低養分,其排泄物亦引成毒害。
(3)褐色化
貯存不良時,表面便出現黃褐色之油脂,味變澀,無法消化;此乃魚油被空氣中氧作用而氧化形成醛類物質,再與魚粉變質所生之氨及三甲胺(Trimethylamine)等作用所生之有色物質。
(4)焦 化
進口魚粉因於船艙中長期運輸,魚粉所含磷量高,易引起自然發火,所造成之煙或高溫使魚粉呈燒焦狀態,雞食後易引起食滯,應多加注意。
(5)鼠 害
鼠害損失亦大,啃食損失及排泄物污染外,並傳播壁蝨及病原菌。
(6)蛋白質變性
通常儲存後總蛋白不變,甚至有增加之可能(無機氮增加),但蛋白質的消化率會減少,並有氨臭產生,造成家畜拒食。
(7)脂肪氧化
形成強烈油臭,禽畜拒食,且破壞其他營養分。
B.製造與品質
製造時要注意原料的鮮度,蒸煮時間及乾燥的溫度。急著處理時,常縮短蒸煮時間,致未煮熟,且組織所含油脂無法分離完全,蛋白質之熱凝固也不夠,於是壓榨機不能徹底乾榨,乾燥亦不易進行,所得製品大多是顏色太深,脂肪含量過高的劣質魚粉。乾燥溫度太高或加熱不均勻亦易引起蛋白質變性或焦化現象,導致胺基酸成分及利用率之降低。製程中添加抗氧化劑與否對品質影響亦大,添加後可延長保存時間,避免變質,並可改善脂肪利用率,提高熱能10~20%。
C.品質鑑別
(1)一般性
就製造方法而言,間接加熱者優於直接加熱:就原料而言,全魚所製者優於魚雜所製者:就魚種而言,深水魚優於淺水魚(蛋白質較低),鹹水魚優於淡水魚(泰國等、印度產屬之);就鮮度而言,在船上製造的比在陸上製造的好;就台灣產魚粉而言,多為魚雜所製,原料亦不新鮮,故產品的品質不穩,但也不能一概而論,部份省產白帶魚粉或沙丁魚粉品質亦佳。此外魚之大小、階段、產地、產卵期等均影響魚粉成分。
(2)摻 偽
由於魚粉係屬高價格產品,摻偽之可能性較高,任何稍具化學知識的人,均可經由魚粉的混合生產完全符合規格之產品,如果遇上矇混取巧的商人,可能會摻用廉價的劣等原料以圖魚目混珠,因此購買魚粉時非提高警覺不可,更不能過份依賴所訂之規格。
摻偽的原料有血粉、羽毛粉、皮革粉、尿素系樹脂、肉骨粉、蝦粉、下雜魚、不潔之禽畜肉、鋸木屑、花生殼粉、粗糠、鈣粉、貝殼粉、澱粉、糖蜜、尿素、硫胺酸、魚肝油、魚精粉、棉籽粕、蝙蝠糞、蹄角等,有些是為了提高蛋白質含量,有些是當增量劑使用,有些是用來改變成品物性,有些是調整風味、色澤用,有些兼有數種用途,但大多是廉價而不能消化吸收之物質。
(3)官能檢查
藉著視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、聽覺等來了解魚粉是否正常,並可經由放大鏡,、顯微鏡之檢查找出摻偽及過熱之現象,從而正確評斷原料之正確品質。
(4)分析化驗
(a)水分:應合於規格,愈低愈好,但太低(7%以上)則有過熱之嫌,胃蛋白消化率低,利用率亦差,且造成肌胃糜爛之可能性亦大。
(b)粗脂肪:含量宜低,超過12%之魚粉已不宜飼料用,因含油量多表示其加工不良或原料不新鮮,且產品貯存不易。
(c)粗蛋白質:粗蛋白含量之高低並不全然代表品質之優劣,但不失為判斷之指標,一般全魚魚粉之蛋白質應在63~70%間,太低可能屬下雜魚所製,太高則可能摻偽或劣質魚所製。
(d)灰分、鈣、磷:灰分高表骨多肉少,反之則骨少肉多,鈣、磷比例應一定,太多之鈣可能加入廉價之鈣源原料,灰分20%以上表非全魚所製。
(e)粗纖維,含量幾乎為零,太高表摻有纖維質之原料,如粗糠、木屑等。
(f)鹽酸不溶物:太多表混有砂石、粗糠等物質。
(g)胃蛋白消化率:此乃評價蛋白品質之重要依據,此法簡易可行,正常應在90%以上,否則可能加入皮革、羽毛粉等高蛋白物質。
(h)組織胺:含量愈高,引起肌胃糜爛之可能性愈大,一般而言沙丁魚、青花魚及南美洲等魚粉所含較高,白魚粉較低。
(i)Nitro sodimethylamine:此乃直火乾燥下之過熱產物,亦屬致癌物質之一,其量應在0.3ppm以下。
(j)水溶性氮比率:其量之多寡亦可了解製程中是否加入魚溶漿,一般加魚溶漿之全魚粉較高,約21%,未添加者較低,約10%左右,但不同魚種間其量亦略有差異。
(k)其他尚應測定之項目包括有尿素、木質素、鉻、氨態氮、蛋白質變質、脂肪品質、沙門氏菌等。





No comments: